友情鏈接
全國服務熱線

筑業(yè)網 > 行業(yè)資訊
熱門資訊
貢獻排行
小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防汛)應急預案編制指南
1、總則
1.1為提高小型水庫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規(guī)范和指導小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防汛)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編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適用于總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1000萬立方米以下小型水庫預案編制。對于壩高15米以上或總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且對下游城鎮(zhèn)、村莊、廠礦人口,以及交通、電力、通信設施等有重要影響的水庫,宜按照《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應急預案編制導則》(SL/Z720)編制。
1.3預案編制應以保障公眾安全為首要目標,按照“以人為本、分級負責、預防為主、便于操作”的原則,重點做好突發(fā)事件監(jiān)測、險情報告、分級預警、應急調度、工程搶險和人員轉移方案,明確應急救援、交通、通信、電力等保障措施。
1.4預案內容主要包括水庫基本情況、突發(fā)事件分析、應急組織、監(jiān)測預警、應急響應、人員轉移、應急保障、宣傳演練、附表附圖等。
預案編寫提綱參見表1。
1.5預案封面應標注編制單位、批準單位、備案單位、發(fā)放對象、有效期等。
1.6預案應根據情況變化適時修訂。當水庫工程情況、應急組織體系、下游影響等發(fā)生變化時,應當進行修訂,并履行審批和備案程序。
2、突發(fā)事件分析
2.1水庫基本情況
(1)工程基本情況。水庫地理位置、興建年代、集水面積、洪水標準、特征水位與相應庫容,工程地質條件及地震基本烈度,樞紐布置及大壩結構,泄洪設施與啟閉設備,防汛道路、通信條件與供電設施,水雨情和工情監(jiān)測情況,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主管部門、管理機構和管護人員,工程特性表等。
(2)大壩安全狀況。大壩安全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
(3)上下游影響情況。水庫上游水利工程情況;下游洪水淹沒范圍內集鎮(zhèn)、村莊、廠礦、人口,及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等分布情況。
(4)水庫運行歷史上遭遇的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和后果情況等。
2.2可能突發(fā)事件
水庫大壩突發(fā)事件包括超標準洪水、破壞性地震等自然災害,大壩結構破壞、滲流破壞等工程事故,以及水污染事件等。
突發(fā)事件分析應考慮潰壩和不潰壩兩種情況,有供水任務的水庫還應分析水污染事件影響范圍和程度。
(1)潰壩情況。潰壩破壞模式根據工程實際確定。土石壩重點考慮超校核標準洪水導致漫頂潰壩、超設計標準洪水遭遇泄洪設施閘門故障導致庫水位被逼高漫頂潰壩、正常蓄水位遭遇地震導致大壩滑坡潰壩、正常蓄水位遭遇穿壩建筑物發(fā)生接觸滲漏潰壩等情況;混凝土壩或漿砌石壩重點考慮超校核標準洪水導致壩體整體失穩(wěn)潰壩、超設計標準洪水遭遇泄洪設施閘門故障導致庫水位被逼高后壩體整體失穩(wěn)潰壩、正常蓄水位遭遇地震發(fā)生大壩整體失穩(wěn)潰壩等情況。
(2)不潰壩情況。重點分析工程運用過程中,遇設計洪水標準和校核洪水標準情況。
2.3洪水后果分析
(1)分析突發(fā)事件洪水影響范圍和程度,主要內容包括出庫洪水、洪水演進和洪水風險圖。
(2)分析方法原則上采用理論計算方法。對洪水影響范圍較小的,可參照防汛經驗、歷史洪水等情況,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屬地人民政府確定洪水影響范圍。
(3)采用理論計算方法分析時,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出庫洪水主要估算出庫洪水最大流量。潰壩情況土石壩按逐步潰決、混凝土壩和漿砌石壩按瞬時全潰估算,不潰壩情況按設計和校核標準查算下泄洪水。
②洪水演進主要估算最大淹沒范圍和洪水到達時間。根據下游區(qū)域地形條件和歷史洪水情形,估算洪水淹沒范圍和到達時間。
③洪水風險圖主要明確淹沒范圍和保護對象。根據洪水淹沒范圍查明城鎮(zhèn)、村莊、廠礦人口及重要設施等情況,確定人員轉移路線和安置點。
2.4水污染后果分析
根據水庫功能和供水對象,分析水污染事件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
3、應急組織
3.1水庫所在地人民政府是水庫大壩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的責任主體,負責或授權相關部門組織協(xié)調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水庫主管部門、水庫管理單位(產權所有者)和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預案制定、宣傳、演練,巡視檢查、險情報告和跟蹤觀測,并根據自身職責參與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3.2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水庫大壩突發(fā)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指揮長、成員單位及其職責。應急指揮長應由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人擔任,可下設綜合協(xié)調、技術支持、信息處理、保障服務小組,各組成員可由縣鄉(xiāng)人民政府及應急、水利、公安、通信、交通、電力、衛(wèi)生、民政等部門及影響范圍內村組人員組成。
應繪制預案應急組織體系框架圖,明確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與應急指揮機構、水庫主管部門與管理單位(產權所有者)等相關各方在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中的職責與相互之間的關系。
應急組織體系框架參見圖1。
3.3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組建應急管理機構,職責為:落實應急指揮機構指揮長;確定應急指揮成員單位組成,明確其職責、責任人及聯系方式;組織協(xié)調有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3.4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提供專業(yè)技術指導,職責為:參與預案實施全過程,提供應急處置技術支撐;參與應急會商,完成應急指揮機構交辦任務;協(xié)助建立應急保障體系,指導預案演練。
3.5水庫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預案編制和險情處置,職責為:籌措編制經費,組織預案編制;參與預案實施全過程,組織開展工程險情處置;參與應急會商,完成應急指揮機構交辦任務;組織預案演練。
3.6水庫管理單位(產權所有者)負責巡視檢查、險情報告和跟蹤觀測,其職責為:籌措編制經費,共同組織預案編制;負責巡視檢查、險情報告和跟蹤觀測;參與預案實施全過程,配合開展工程搶險和應急調度,完成應急指揮機構交辦任務;參與預案演練。
3.7防汛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按照履職要求,參與應急處置相關工作。
4、監(jiān)測預警
4.1水庫巡查人員應當通過水雨情測報、巡視檢查和大壩安全監(jiān)測等手段,對水庫工程險情進行跟蹤觀測。
4.2當水雨情、工程險情達到一定程度時,巡查人員應立即報告技術責任人。情況緊急時,可越級向大壩安全政府責任人、防汛行政責任人、當地政府應急部門等報告。發(fā)生潰壩險情時,可直接向下游淹沒區(qū)發(fā)布警報信息。
(1)明確報告條件。當遭遇以下情況時,應當立即將情況報告有關部門。不同情況對應的有關部門應予以明確。
①遭遇持續(xù)強降雨,庫水位超正常蓄水位或溢洪道堰頂高程,且繼續(xù)上漲;
②遭遇強降雨,庫水位上漲,泄洪設施邊坡滑坡堵塞進口或行洪通道;
③遭遇強降雨,庫水位上漲,泄洪設施閘門無法開啟;
④大壩出現裂縫、塌陷、滑坡、滲漏等險情;
⑤供水水庫水質被污染;
⑥其他危及大壩安全或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2)明確報告時限。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巡查人員等發(fā)現者應當立即報告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fā)事件情形,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對出現潰壩、決口等重大突發(fā)事件,應按有關規(guī)定報告國家有關部門。上述有關部門均應予以明確。
(3)明確報告內容。報告內容應包含水庫名稱、地址,事故或險情發(fā)生時間、簡要情況。
(4)明確報告方式。突發(fā)事件報告可采用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超短波電臺、衛(wèi)星電話等方式,確保有效可靠。
(5)書面報告要求。后續(xù)報告應當以書面形式報告,主要內容包含水庫工程概況、責任人姓名及聯系方式,工程險情發(fā)生時間、位置、經過、當前狀況,已經采取的應對措施,造成的傷亡人數等。
4.3水庫防汛技術責任人接到巡查人員報告后,應立即向大壩安全政府責任人、防汛行政責任人及當地人民政府應急部門和防汛指揮機構報告,并立即趕赴水庫現場,指導巡查人員加強庫水位和險情變化等跟蹤觀測,做好觀測記錄與后續(xù)報告。
4.4應急指揮機構根據事件報告,以及降雨量、庫水位、出庫流量、工程險情及下游災情等情況,組織應急會商,分析研判事件性質、發(fā)展趨勢、嚴重程度、可能后果等,確定預警級別和響應措施,并適時向下游公眾、參與應急響應和處置的部門和人員發(fā)布預警信息。
4.5突發(fā)事件預警級別根據可能后果劃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預警級別確定的原則如下(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1)Ⅰ級預警(特別嚴重)
①暴雨洪水導致庫水位超過校核洪水位,大壩可能漫頂或即將漫頂;
②大壩出現特別重大險情,潰壩可能性大;
③洪水淹沒區(qū)內人口1500人以上。
(2)Ⅱ級預警(嚴重)
①暴雨洪水導致庫水位超過設計洪水位,可能持續(xù)上漲;
②大壩出現重大險情,潰壩可能性較大;
③洪水淹沒區(qū)內人口300人以上。
(3)Ⅲ級預警(較重)
①降雨導致庫水位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低于設計洪水位的情形);
②大壩出現較嚴重險情;
③洪水淹沒區(qū)內人口30人以上;
④1000人以上供水任務的水庫水質被污染。
(4)Ⅳ級預警(一般)
①庫水位超過正常蓄水位或溢洪道堰頂高程,且?guī)靺^(qū)可能有較強降雨過程;
②大壩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出現險情跡象;
③1000人以下供水任務的水庫水質被污染。
5、應急響應
5.1預警信息發(fā)布后,應立即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并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當突發(fā)事件得到控制或險情解除后,應及時宣布終止。
5.2應急響應級別對應于預警級別,相應啟動Ⅰ級、Ⅱ級、Ⅲ級、Ⅳ級響應,并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響應級別。
5.3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如下(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1)Ⅰ級響應
①應急指揮長立即趕赴水庫現場,確定應對措施,并將突發(fā)事件情況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請求上級支援;
②按照人員轉移方案,立即組織洪水淹沒區(qū)人員轉移;
③快速召集專家組和搶險隊伍,調集搶險物資和裝備,開展應急處置;
④對事件變化和水雨情開展跟蹤觀測。
(2)Ⅱ級響應
①應急指揮長主持會商確定應對措施,并將突發(fā)事件情況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
②應急指揮長帶領專家組趕赴現場,召集搶險隊伍,調集搶險物資和裝備,開展應急處置;
③根據事態(tài)緊急情況決定人員轉移,按照方案有序組織實施;
④加強事件變化和水雨情跟蹤觀測。
(3)Ⅲ級響應
①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水庫主管部門)組織會商,研究提出應對措施,并將突發(fā)事件情況報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
②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水庫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召集搶險隊伍,調集搶險物資和裝備,開展應急處置;
③通知洪水淹沒區(qū)人員做好轉移準備,必要時按人員轉移方案進行轉移;
④加強事件變化和水雨情跟蹤觀測。
(4)Ⅳ級響應
①水庫主管部門(或防汛行政責任人)組織會商,報告防汛行政責任人(或水庫主管部門),采取應對措施,將重要情況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
②做好搶險隊伍、物資和裝備準備,根據情形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
③落實現場值守,加強巡視檢查和水雨情測報。
5.4應急處置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應急調度。根據突發(fā)事件情形和應急調度方案,明確調度權限和操作程序,采取降低庫水位、加大泄流能力、控制污染水體等措施,并根據水情、工情、險情及災情變化情況實時調整。
(2)工程搶險。根據突發(fā)事件性質、位置、特點等明確搶險原則、方法、方案和要求,落實搶險隊伍召集和搶險物資調集方式。
(3)人員轉移。根據洪水淹沒區(qū)內鄉(xiāng)鎮(zhèn)村組、街道社區(qū)、廠礦企業(yè)人口分布和地形、交通條件,制定人員轉移方案,明確人員轉移路線和安置位置,繪制人員轉移路線圖,最大限度保障下游公眾安全。
應急響應流程參見圖2,人員轉移路線圖示例參見圖3,分級響應示例參見表2。
6、人員轉移
6.1根據洪水后果分析成果制定人員轉移方案,按照洪水到達前人口轉移至安置點或安全地帶的原則,確定人員轉移范圍、先后次序、轉移路線、安置地點,落實負責轉移工作及組織淹沒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組、街道社區(qū)、廠礦企業(yè)等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通信、交通等保障措施。
利用洪水到達時間差異做好預警,優(yōu)化人員轉移方案,有序組織人員轉移。
6.2根據淹沒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組、街道社區(qū)、廠礦企業(yè)分布和地形、交通條件確定轉移路線,以轉移時間短、交通干擾少及便于組織實施為設計原則,明確轉移人數和路線、安置地點和交通措施,繪制人員轉移路線圖。
轉移范圍較大或轉移人員較為分散的,可分區(qū)域確定轉移路線;分區(qū)設置轉移路線的,應當做好統(tǒng)籌協(xié)調,避免干擾。
6.3設定轉移啟動條件,當水庫大壩發(fā)生突發(fā)事件,采取應急調度和工程搶險仍無法阻止事態(tài)發(fā)展,可能威脅公眾生命安全時,應對可能淹沒區(qū)人員進行轉移。
接到人員轉移警報、命令或I級響應后,應急管理機構應立即組織洪水淹沒區(qū)人員全部轉移;Ⅱ級響應時,組織分區(qū)域、分先后依次轉移;Ⅲ級響應時,組織做好人員轉移準備。
6.4明確轉移警報方式,在洪水淹沒區(qū)設置必要的報警設施,確保緊急情況下能夠發(fā)布人員轉移警報。報警方式應事先約定,并通過宣傳和演練讓公眾知曉。
人員轉移警報可采用電子警報器、蜂鳴器、沿途喊話、敲打鑼鼓等方式,轉移準備通知可采用電視、廣播、電話、手機短信。
6.5明確人員轉移組織實施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水庫所在地縣鄉(xiāng)人民政府以及淹沒區(qū)村民委員會、有關單位負責組織人員轉移,公安、交通、電力等提供救助和保障。
應急指揮長負責下達人員轉移命令,應急指揮機構負責人員轉移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人員轉移命令可以根據事態(tài)變化做出調整。
6.6明確人員安置要求,保障轉移人員住宿、飲食、醫(yī)療等基本需求,防范次生災害和山洪、滑坡地質災害影響,落實安置管理、治安維護要求,禁止轉移人員私自返回。
7、應急保障
7.1明確突發(fā)事件應急保障條件,并與當地總體應急保障工作相銜接,落實通信、交通、電力、搶險隊伍和物資等保障。
7.2明確應急搶險與救援隊伍責任人、組成和聯系方式。
7.3明確負責物資保障的責任單位與責任人、存放地點與保管人及聯系方式。
7.4明確通信、交通、電力保障責任單位與責任人及聯系方式。
7.5明確專家組、應急救援、人員轉移等保障責任單位與責任人及聯系方式。
7.6落實應急經費預算、執(zhí)行等管理。
8、宣傳演練
8.1明確預案宣傳、培訓、演練的計劃和方案,確定宣傳、培訓、演練的組織實施單位與責任人。
8.2宣傳可通過發(fā)放手冊、宣傳標牌和座談宣講等方式,培訓可采取集中授課、網絡授課等方式。
8.3演練重點明確緊急集合、指揮協(xié)調、工程搶險、人員轉移等科目,演練過程可采取桌面推演、實戰(zhàn)演練等方式。
附表附圖
表1 應急預案編寫提綱
4 監(jiān)測預警 4.1 險情監(jiān)測 4.2 險情報告 4.3 預警級別 5 應急響應 5.1 應急響應 5.2 應急處置 6 人員轉移 6.1 轉移方案 6.2 轉移路線 6.3 組織實施 7 應急保障 7.1 隊伍保障 7.2 物資保障 7.3 通信、交通及電力保障 7.4 其他保障 8 宣傳演練 9 附表附圖 9.1 工程圖表 9.2 潰壩洪水淹沒范圍圖 9.3 應急組織體系圖 9.4 應急響應流程圖 9.5 人員轉移路線圖 9.6 分級響應表 |
免責聲明:文章圖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參考,其內容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準確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害了原作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原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聯系我們刪除。
友情鏈接
全國服務熱線